2025 年 3 月 21 日

尋真之難

新聞工作一向不是熱門電影題材,近期卻有兩齣,先是《焦點追擊》,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將是《因真相之名》。兩套電影都談及發掘真相之難,不同的是,前者排除萬難找到了,後者卻仍然大有爭議。

新聞人看《焦點追擊》,一定感受良多,因為當中太多我們日常工作的影子。其中一點是當《波士頓環球報》外來新老總打算追查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案時,不斷有人好言相勸,單是要求解封文件,就已經被理解為挑戰教會,因為波士頓是歐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陸美洲之所,天主教徒佔該區人口約4成,搞得不好,單是訂戶減少已叫該報頭痛,遑論教徒把持的機構會抽廣告,而首先要準備的,便是數額不菲的律師費,幸而報社管理高層陳述厲害後,經沒有被一埋數字嚇倒的老總說已充分考慮後,願意繼續支持,調查才得以進行,最終調查組Spotlight披露神父性侵案至少是在羅馬教廷「默許」或「包庇」下禍害眾生的事實。

這很清楚告訴我們,揭發真相,要的,不光是知情者挺身而出、記者的勇氣和專業精神,更重要的是足夠的金錢後盾去與難纏的人打官司,甚或頂住廣告減少或銷量下降的煎熬。

相對而言,《六十分鐘時事雜誌》要揭發2004年競逐連任的小布殊是否有不光彩的服役紀錄,阻力相對沒那麼大,最難的,反倒是要找到有力的新證據,因為小布殊的缺勤紀錄早已被《波士頓環球報》的調查組Spotlight (又是它!)於2000年翻遍一百多頁軍方文件找出,但被官方以「文件不全」擋回。這便是為何節目編導梅普詩(Mary Mapes)在收到小布殊因缺勤而令上司拒絕評分的備忘錄時如獲至寶,加上「出街」空檔迫在眉睫,未及細顧備忘錄的真偽和出處,便只管繼續找人確認,以致當文件真偽受到質疑時,反成了小布殊開脫指控的最有力說詞。

以此事為藍本的《因真相之名》,最終沒有交代這分備忘錄是真有其事抑或偽造,因為文件提供者只是從一個不知名人士手上獲取備忘錄;而所謂原件已經在覆印後銷毀,不能透過碳追蹤來鑑別年份;至於曾經在電話上指備忘錄寫法與小布殊直屬上司的語氣和心情十分相似的將軍,後來又因同僚否認而改口稱文件是「偽造」的。

現實中,文件的真偽亦無法斷定,電視台為事件致歉,聲稱不應播出該文件,但梅普詩堅稱文件非虛,亦沒有人能證明它是假的,而小布殊那不光彩的服役真相,亦不應被這一紙文件的爭議而掩蓋。

也許,真相往往像《X檔案》的片尾結語:”The truth is out there”,「真相遠在天邊」,是否近在眼前,可能真的因人而異。努力求真的新聞界,實應警剔!

相關新聞

嶄新人生階段定義

最近讀過印象比較深刻的書籍,是由英國經濟管理學者Lynda GrattonAndrew Scott聯合撰寫的《The 100-Year Life》,全書最吸引我的,便是為傳統人生階段的定義,提供了一個嶄新角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