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讀2015/16年度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一次性紓緩措施,派糖340億,包括免差餉、退稅、公屋免租等。有學者認為措施過於短視,長遠來說不能解決民生問題。
記者/黃碧銀 勞彥樑 郭芷詠 徐梓樺 編輯/黃舒攸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香港過去十年錄得逾億元財政盈餘,卻沒有因而取得實際回報,而且政府不合比例地把公帑投放在基建上亦不合理。他建議,政府應將大部分資源投放於回報性投資,例如拓展教育、資助更多社會福利等。
另外,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形容,向綜援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津貼,是短視的做法。他建議政府調整綜援本金,而非在盈餘時作出一次性紓緩措施。他認為,很多基層人士都希望藉著綜緩金上調,增加經常性收入 。 曾俊華在預算案建議設立「未來基金」作長遠投資,維持香港日後的經濟動力。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楊偉文指出,港英政府過往在財政管理上傾向保守,多著重基金儲蓄,因為要避免虧損時需由英國政府補貼。傳統的財政觀念使現今特區政府繼續成為守財奴 。 |
返回頁頂[sp-components][sp_component id=”124″][/sp-compon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