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深圳及珠海兩地政府早前提出在港珠澳大橋的北方興建46.5公里長的「深珠通道」,連接深圳前海和珠海台山市,預料建成後深圳通往珠海的時間將縮減半小時。有機構研究發現,「深珠通道」與建設中的「深中通道」功能重疊,而且「深珠通道」的選址會佔用2個高生態價值的白海豚棲息地,憂永久破壞珠江口生態。
記者/陳青儀 編輯/黃鴻誼 李馨萍
現已有充足交通建設連接兩地 中港關係策略發展研究基金與跨境環保關注協會,就深圳、珠海兩地提出的「深珠通道」進行研究,發現珠江口已有8條建設中或已建成的大型跨江通道,包括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蓮花山通道和黃埔大橋等,有效連接香港、珠海、深圳和澳門等地,足以滿足珠江口東西岸的交通需求。 「深珠通道」選址恐毀白海豚生境 跨境環保關注協會總幹事李文潔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各地應分工合作,產生協同效應,因此基建功能不應重疊。她促請各地政府應集中發展港珠澳大橋,提升該處車流量,並加快落成「深中通道」和虎門二橋。她表示,「深珠通道」的初步方案將橫跨兩個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包括內伶仃島西部海域及淇澳島東部海域。她指出,兩島生態系統較完整,屬珠江口生態價值最高的熱點之一,憂慮「深珠通道」落成後,將永久佔用白海豚的棲息地。 全國人大代表促擱置方案 身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中港關係策略發展研究基金主席鄭耀棠指,當初設計港珠澳大橋時,各地政府曾爭論是否要以「雙Y」走線,同時連接深圳,惟最終保持「單Y」走線,連接港珠澳三地。他表示,目前省級政府仍未通過「深珠通道」的方案,他將呈上述的研究報告予兩地政府參考,並在下月的兩會提出意見,建議兩地政府重新考慮擱置有關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