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有團體發表新一期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及倡議報告,研究分析顯示公私營房屋供應將面臨斷崖式下跌,3年內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將突破6年大關。為緩解當前的房屋問題,團體向政府提出3項建議解決短中期住屋土地需要。
記者/江珮麒 編輯/陳仲傑
團結香港基金向政府提出3項解決短中期住屋土地需要的建議,包括加速發展25幅改劃地、認真考慮發展西貢十四鄉2幅合共64公頃的「未劃分山坡地」,以提供約2萬至3萬伙住宅單位,以及盡快開展110公頃「棕地」及150公頃私人新界農地改劃工作。 政府在最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長策》) 周年進度報告中提到,新落成公私營房屋單位供應的比例將由6:4改為7:3。基金會批評,此舉只是拆東補西的「零和遊戲」,總房屋單位供應目標並未增加,無法有效一大彌補因過往落成量不達標而形成的供應缺口。報告中又指出,在2013至2017年,本港公私營房屋累計短缺達99,000個單位。 報告指出,政府自2013年起,已公布215幅有潛力改劃為住宅用途的土地,但直至今年初仍有69幅未啟動法定改劃程序,相關土地預計可提供約116,000個單位。基金指出,69幅地中有25幅地屬較易改劃土地,但另有25幅地較難改劃,當中有15幅是「棕地」,發展時必會觸及收地、重置現有用途和補償等問題,而餘下19幅用地則需作進一步研究。 私樓供應料大跌四成 報告指出,由於去年上蓋動工量明顯下降,加上可建私人住宅的熟地供應大幅減少。預計在未來五年,年均私人住宅落成量約為18,500個單位,較基金會去年預計2018–2022年的年均落成量(20,800個單位)低11%。基金會更預計,2023年年均私人住宅落成量更進一步銳減至13,300個單位,較2018年水平大跌近四成。基金會呼籲政府盡快落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三個短中期建議,開展110公頃「棕地」及150公頃私人新界農地的土地用途改劃工作,並盡快發布新一批有改劃潛力的用地列表。 報告又建議,由首長級官員領導,統籌發展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以及運輸及房屋局等組成的跨部門委員會,全面檢視香港對經濟後勤地的需求,以促進貿易及物流業發展。報告同時指出,社會應該吸取現時「土地荒」的教訓,及早為土地需求作出更具策略性和綜合性的評估。除了住宅用途外,亦應照顧各行向業的發展需要,例如為促進貿易及物流發展,政府應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全面檢討經濟後勤地的需求。 報告又指出,香港過去十多年缺乏大規模的造地和建設新市鎮,未能建立有效的土地儲備。改劃用途是目前重要的房屋用地來源,但長遠仍需透過大規模填海等方法,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房屋危機「低處未算低」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認為,現時房屋危機「低處未算低」,社會應著手於將餅做大,而非著眼於如何分餅。他又稱改劃土地用地只屬權宜之計,只是「左手交右手」的方法。他強調,社會需正視土地房屋供應危機,並通力合作以突破困局。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形容房屋供應「不似預期」,公私營房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不僅令「上車」日益困難,公屋輪候時間亦會創新高,令港人生活質素大受拖累。他促請政府採納基金會的建議,優先集中處理較容易改劃用途的25幅用地、發展「未劃分山坡地」,長遠則應多管齊下增闢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