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香港復康聯會聯同社會服務聯會收集了700多份問卷,結果顯示,實施最低工資後,殘疾僱員透過殘疾人士生產能力評估機制,工資水平普遍獲得提升。不過,多數受訪殘疾僱員不了解機制詳情,埋沒成效,社聯促政府加強宣傳工作。
記者/曾子晴 編輯/張琪
《最低工資條例》下,殘疾僱員同樣有權收取平均每小時不少於28元的工資。顧及到一些殘疾人士可能會面對就業困難,殘疾人士生產能力評估是一套殘疾人士自願參與的機制,按他們的生產能力釐定應得的工資。
機制宣傳不足 埋沒成效 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只清楚小部分或完全不知道殘疾人士生產能力評估的內容。在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後,13%受訪殘疾僱員的收入不升反跌,15%的受訪者大部份時間失業。社聯總主任(復康服務)宣國棟解釋,不少僱主恃殘疾僱員不知道有這個機制而趁機解僱。 香港復康聯會主席張健輝認為,殘疾人士生產能力評估機制能保障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使他們獲得更高薪酬。不過,在知悉此機制的僱員中,近8成人沒有啟動過評估機制,社聯建議政府在各方面提供更多資訊,加強宣傳,讓僱員善用權利運用機制。 評估後薪酬多獲上調 超過5成接受生產力評估後的殘疾僱員,薪金得以上調,只有少數個案的工資不升反跌。精神病康復者劉小姐原本在工場做清潔,僱主評定她的時薪只值十多元,進行評估後,工資大幅提升至時薪28元。 現任評估員的劉先生稱,勞工處需要對評估機制作出規範,對不同工作範疇需要有不同的標準,他認為政府需在5月對措施作出具體檢討。 [audio:http://jmc.hksyu.edu/shuo/wp-content/uploads/2013/03/115163.mp3 |titles= 團體促政府保障殘疾僱員權益 (聲音報道:曾子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