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昨日(8日)勞工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公布職業性失聰個案的數字,職業性失聰由2013年至2017年逐年上升,由98宗個案增至177宗個案,單是建造業內職業性失聰患者就佔所有職業病數字的一半,所以處方昨日舉辦了有關工作嘈音與預防聽覺受損的講座,讓大眾及業界懂得預防職業性失聰,並向他們講解職業性失聰補償計劃的內容。
記者/沈慧盈 編輯/蔡顯翹 張政怡
高噪音工作致職業性失聰 勞工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指於177宗職業性失聰個案內,有接近一半皆因研磨、開鑿、切割或衝擊石塊等高噪音工作而患上。其餘造成職業性失聰的原因分別為在內燃機、渦輪機、加壓燃料爐頭或噴射引擎附近工作和或研磨金屬等工序。 僱主需為工作環境評估噪音程度 職業環境衞生師布秀文建議,僱主需委任一名曾經受過適當訓練或合資格人士評估僱員受噪音影響的程度,才能確保工作環境適合僱員工作。同時,他們要按照《工廠及工業經營(工作噪音)規例》中所提及的三個工作環境的措施聲級,分別是初級措施聲級(每日暴露於85分貝的噪音中)、二級措施聲級(每日暴露於90分貝的噪音中)和頂級措施聲級(每日暴露於140分貝的噪音中)制定合適的聽覺保護計劃。最後,需定期檢討聽覺保護計劃的效用。布秀文補充,在二級和頂級措施聲級的工作區內,每個聽覺保護區的入口都需要貼上一個配戴聽覺保護器的標示,提醒員工採取自我保護措施。而註冊護士鄧樂韻提醒,聽覺保護器要受認可方可配戴。 制訂聽覺保護計劃 保障僱主僱員健康 職業性失職補償管理局聽力學家黎小姐表示聽覺保護計劃應包括,消除或降低聲源、工程控制、行政措施及個人防護。她期望可做到源頭減噪,例如使用較低噪音的機器、適當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以減低僱員暴露於噪音的時間,加上提供相關的資料和訓練,從而減少患上職業性失聰的風險。 職業性失聰補償需符合兩大資格方獲賠償 在職業性失聰補償方面,黎小姐表示員工需符合職業和失聰的規定才可獲得賠償,包括曾在本港從事指定高噪音環境工作最少10年,或從事4類特別高噪音工作,及在申請前12個月內曾按連續性合約(即連續4星期或以上為同一僱主工作,而每星期工作最少18小時)受僱於指定的高噪音工作,造成雙耳或單耳聽力損失。而退休人士需於一年內申請,否則將不獲資格。她指補償由幾千元至100萬元不等,金額基於年齡和喪失聽力程度來計算,而年紀越輕和喪失聽力程度越高,賠償金額會更高。 有地盤員工指自己工作年份未符合基本條件,但懷疑自己聽力受損,而公立醫院排期輪候時間甚長,所以未能作聽力檢查。鄧樂韻建議,可以自行作初步聽力評估,例如聽別人説話時有沒有困難或在相距2米處要呼喊才能聽到。黎小姐表示,香港有部分非牟利機構提供聽力測驗,輪候時間較快而且價錢合理,例如香港聾人福利會、大學語言聽力診所等,籲懷疑聽力受損的人士可以到上述地方尋求協助測試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