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1 日
首頁 / 2019 施政報告 / 【施政報告2019】不提與青年同行 團體批漠視民意

【施政報告2019】不提與青年同行 團體批漠視民意


【本網訊】去年《施政報告》曾就青年政策提出多項措施,但今年則沒有在這方面重點落墨。有大學生認為政府應該為年輕人提供發聲的平台。推動青年政策的團體則指,去年報告有提及要與青年同行,但今年卻沒有。政府亦忽略近幾個月年輕人自殺個案上升的問題。

記者/伍凱穎 張政怡 編輯/李馨萍 陳欣彤


大部份參與近期反修例的示威者都是年輕人,但今年《施政報告》反而沒有針對青年政策的欄目及教育政策。在教育方面,政府會向修讀配合香港發展需要而又符合指定研究院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又支援自資院校開辦切合市場需要的特定副學位或學士學位課程。

宋立功認同大灣區可提供更多機會

另外,今年《施政報告》新增「附篇」文件,當中提及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公共政策評論員宋立功表示,香港在產業發展不算走得前、新工種亦不算多,加上這4個月以來的反修例運動傷及元氣。反觀,廣東省有9個城市在創新科技、創業,甚至在金融許多方面都發展得很快,均可提供較多機會予內地和香港年青人。

青年認為回應民間訴求最急切

羅同學表示,報告的重點不應在於大灣區,認為與其將資源用來發展大灣區,不如留予香港發展 ,質疑政府在香港方面都未處理好還另開爐灶搞大灣區。黎同學表示,政府完全沒有在《施政報告》中回應青年人訴求和期望,稱青年最急切就是要政府回應民間訴求,聆聽他們的聲音,才是真正的與民共議。

青年團體指年輕人未能受惠

青年政策倡議平台成員何詩慧對今年《施政報告》感失望,她指就算報告當中有部分措施與青年相關,但不代表大部分青年人可以受惠。她舉例指,現在大學生畢業的入職中位數是1.5萬,但首置盤是針對月入幾萬元才能受惠到的年輕人,故亦非所有年青人可「上車」。

她又提到雖然明日大嶼會吸納和諮詢青年人參與建構計劃,但年青人並非不了解這個計劃,亦都不是想參與個計劃,而是打從心底,根據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反對它,覺得浪費金錢和沒有用,所以她認為就算有更加多的假諮詢和假對話都沒有意思。

批政府漠視民意、未正視年輕人輕生問題

她批評,近期年輕人面對很多問題,例如最近3、4個月已經有過百人自殺,有2,000多人被捕、被濫捕時人身安全又沒得到保障,對於以上種種林鄭月娥都沒有回應。

她又不滿現時青年發展委員會行事封閉和撥款不當,稱政府以討論機密決策為由,拒絕市民旁聽,將巨款投放在青年不感興趣的大灣區交流實習上,變相減低年輕人對社會參與的意欲。

她建議,政府可仿效外國做法,組成香港的民間青年議會,由全港青年人投選青年議員,賦予民選青年在社會上的決策權,達至回應青年的自主訴求。

相關新聞

【財政預算案2025】放寬「青年就業計劃」參加資格 公營機構提供4,000名實習名額予大學生

【本網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政府會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展翅青年就業計劃」的參加資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