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幾個青年人為促進跨代溝通、傳承歷史,在一年半前創立名叫「歲閱悠遊」的社會企業,讓長者擔任導賞員,向年輕一輩講解他們社區的歷史、趣事等,希望令一些歷史以及快將消失的文化得以傳承。
記者/王倩雅 黃紫盈 編輯/梁嘉淇 吳梓婷
其中一個創辦人郭爾鈴(Michelle)表示,香港不同世代之間的差距很大,彼此交流及溝通較少,她認為長者有很多故事值得與新一代分享,令年輕人更了解香港的變遷,亦能促進跨代溝通。她又指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很多長者都希望有一些活動能夠打發時間,所以想到讓長者帶領導賞團的主意。 另一創辦人施卓輝(Francis)亦指他們均認為香港在過去幾年轉變得很快,很多本地文化及歷史逐漸消失,亦有很多建築物被拆卸,透過長者口述歷史,可使這些文化得以「保存」。 石硤尾大火經歷最感觸 「歲月悠遊」創立一年半至今舉辦逾50個導賞團,令創辦人難忘及深刻的事不少。Michelle指每個導賞員都有不同背景,故每次導賞團期間的分享均是非常獨特,最深刻是導賞員家珍的故事,她在石硤尾大火的經歷令人很感觸及動容,由其家珍在分享期間會含淚,即使不是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每次都有新一番的感受。 至於令Francis最深刻的是導賞員「大聲公」,「大聲公」起初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或者是沒自信與人交流及分享,但在他擔任過幾次導賞員後,他漸漸變得有自信,會主動向人分享其知道的事,甚至更預備一些懷舊玩具、小手作予參加者。看到導賞員有轉變和投入,對Francis而言是很鼓舞的事。 最初他們是透過社區機構接觸願意分享自己故事的長者,經過面試、訓練及試行等一連串工作,才正式舉辦第一場導賞團,導賞團除了有長者擔任導賞員,亦有年輕人作副手。Michelle指在訓練過程,年輕副手與導賞員要先建立關係,即互相溝通、了解彼此背景,再因應興趣作配對,其後根據導賞員的故事,為導賞團編排路線。 有部分參加的長者患有認知障礙,Michelle希望「歲閱悠遊」能幫助這些長者重新建立自信,又指自己與這些長者曾多次合作,認為他們仍有能力與人溝通及分享,只是礙於社會的標籤,令他們缺乏信心。 打破年輕人對長者之認知 訪問當日,由現年86歲、在華富邨居住逾50年的趙婆婆擔任導賞員,向一班學生介紹華富邨歷史。她指自己擔任導賞員之前整天留在家中聽收音機、織衣服,對外界一無所知,參加後變得較開朗,多與人聊天,認識很多朋友。 參加導賞團的陳同學表示,自己在華富邨讀書,本以為對此地方非常熟悉,但參與導賞團後才知道,在泳棚的觀音像是由導賞員「老馮」和「大舊石」搬過來的,又發現米鋪原來可以賒數,認為這種人情味已十分少見。他又指導賞團的互動較多,與自己上網搜尋歷史及老師堂上講解非常不同。 陳同學亦認為導賞團打破過往其對長者的認知,因家裡沒有老人家,平常亦較少機會接觸這群人,或會認為他們是無用的人,但在導賞團中看到「老馮」等人為社區做過的事,讓其對老人家有截然不同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