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趙麗如、區家麟和岑蘊華分別在20年前,站在前線直擊報道回歸前夕和當日的情況。20年過去,即使各人不再參與前線採訪工作,仍以不同身份見證香港的轉變。
記者/李希洋 吳梓婷 葉俊庭 李思潁 編輯/ 簡以心 美術/李駿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浸會大學新聞系副系主任趙麗如,當時負責直播報導政權交接儀式,不少人羨慕她有幸進場採訪。她憶述自己於黃昏後一直直播,場內記者人數眾多,十分擠迫,須穿公司的黃色背心才能識別身份。她又指儀式開始後須暫停旁述,因新聞才是主角,不能喧賓奪主。她表示,那一刻自己就像賓客獲邀觀看儀式,百感交集。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區家麟,當日採訪英方告別儀式。他表示,回歸前後全港每個儀式都是按程序表進行,時間準確無誤,一切按預期進行。他形容自己像看劇本演戲,一切有對白,大家也演得很好,直言對採訪回歸完全沒有感覺。他難忘當晚下微雨,工作至清晨6時,公司外面水浸,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記憶中好像下了一整個月雨。 當日被派駐會展外示威採訪的前記者岑蘊華則表示,作為記者希望能採訪大型新聞,十分高興能近距離目擊回歸一刻,很有歷史感。他指當時所在的位置能看到兩種不同的情緒。一邊廂示威者反對回歸,另一邊卻有人在觀賞煙花慶祝回歸,形成對比。 回歸前後記者起薪點相若 回顧20年前的香港,趙麗如指當時新聞行業處於百花齊放、資源充足的年代。採訪十分自由,只要有想做的專題,資料足夠就可以做,有一種趕不及做的感覺。而且當時做記者雖非大富大貴,但也足夠生活。時至今日,趙麗如投入傳媒教育工作,她慨歎現在記者的起薪點和當年相若,直言現在的學生很慘。區家麟則認為,回歸前的香港,只要你有能力就可向上爬,找到一條好出路。回歸後特別是近幾年,有能力與否並非重點,最重要順從權勢和找到好碼頭,便能扶搖直上。他補充,在政界和不同委員會中,經常能看見這種人。 望年輕人堅守最後防線 岑蘊華意外香港20年的改變比想像中大。他形容法治精神為本港的最後防線,我們不能控制行政立法,只能期望可以堅守司法獨立。他坦言香港是他的家,不想香港死,希望新一代能抗衡沉淪。作為新聞從業員,區家麟目睹香港在大時代中的轉變,他指身為記者若不能改變甚麼,就紀錄所見之事。他又指自己不是個天真的人,對香港沒有太大期望,但寄語年輕人不要氣餒,改變雖不容易,但仍可以阻止一些更壞的情況發生。趙麗如表示,從來不認為香港是不能發展的地方,加上香港的年青人學歷技能不差,只要同心、共同努力,香港未來仍然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