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書桌,滿佈塵埃的環境,總使人感到厭棄。偏偏近年越來越多人愛上闖入廢墟,用相機捕捉下廢墟內的一切。鏡頭內的一事一物,代表著不同年代世人早已遺忘的故事,遺下的物品就補充了官方以外的歷史。 鏡頭外卻棄置廢物,彷佛為過去的歷史留下自己的「腳毛」。廢墟終究會消失,但願將來的廢墟不會變成拍攝者的垃圾站。


 

攝影:李詩慧 江珮麒
版面編輯:李詩慧 江珮麒

  這裡前身是一所學校,荒廢後變得面目全非。探險者隨處塗鴉、伴隨而來的垃圾散落一地、隨意搬動裡面的物件,只為拍一張「呃Like」照。他們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所作所為,正在一步一步改變原有模樣。

  位於元朗橫洲東頭圍的英式大宅娛苑早於1927年建成,大宅樓高兩層,二樓設有平台,塔頂呈半圓形,富歐陸建築風格。《胭脂扣》與《等待黎明》等電影也曾取景拍攝。2007年,娛苑曾被古蹟辦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後來因日久失修,三年後被降至二級。如今大宅只是一間收藏垃圾的空屋,不知昔日「風光」,何時才能重現公眾眼前。

  廢墟,是指建築物荒廢後的遺跡,近年吸引越來越多人闖入廢墟,將廢墟內一點一滴,用相機捕捉下來。鏡頭下的物件不會完整無缺,反而大多支離破碎、鋪滿塵埃。一事一物代表著不同年代世人早已遺忘的故事,遺下的物品就補充了官方以外的歷史。

  不少學校、住宅、戲院、醫院等因為殺校和搬遷各種原因,丟空了數十年,無人問津。躲得開政府與發展商的垂青,卻避不開人類破壞。帶去的水樽棄於當地,伸手觸摸或改變物品原有的位置,甚至「大掃除」掃走所有垃圾,只為一飽私慾的擺拍照。

  廢墟達人劉李林曾說過:「我不擔心廢墟被人破壞,因為它已經被人破壞了。」

  廢墟終因抵擋不住時間的侵蝕而消失,無人能夠阻止,但過程中又有多少是自然和人為破壞?但願數年後香港的廢墟,不會變成拍攝者的垃圾站。

檯凳變得支離破碎,散滿一地。

 

 

 

 

 

 

 

 

 

荒廢後成為不少人理想的拍攝場地。

牆上仍掛著1996年的教師日誌。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