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運輸署數字,專綫小巴質素乏善,各區小巴脫班嚴重。有區議員表示,部分路線需求過高,惟車廂座位不足,加上缺乏司機入行,導致時常出現脫班。另外亦有區議員相信政府「鐵路為主」策略,損害部分路線收入,鐵路工程亦導致服務出現脫班,批評運輸署未有妥善安排。



記者:梁思行 黃詠琪 黃欣婷 吳穎婕
攝影:梁思行 黃詠琪 黃欣婷 吳穎婕
編輯:蔡綺樺 吳淑映
版面編輯:呂穎姍

  據2018年運輸署統計,過去三年本港針對專線小巴的投訴數字每年均維持於九千多宗,單以上年1月至11月數字,署方共收到2,593宗針對服務班次及3,066宗針對員工行為及工作表現的投訴,較2016年整年數字分別上升8.81%及14.45%,顯示情況未見改善,更有上升趨勢。

  服務班次投訴增加,不少與小巴脫班有關。小巴公司會計算路線車程,並向乘客承諾平均每班車需時多久才抵達車站,假若小巴未有準時抵達,即為脫班。專線小巴44路線往返 屯門碼頭和上水區,行車時間約為50分鐘。運輸署官方網頁顯示路線「平均2-8分鐘一班車」,但實際脫班嚴重。在過去三年,署方亦平均每月接獲三宗44號路線脫班投訴。

港府官腔回應議員

  現任屯門兆翠區議員兼交通及運輸委員會副主席葉文斌解釋,每年立法會議員與運輸署會面一至兩次,亦有就44號專綫小巴脫班情況向馬亞木小巴公司施壓。其後小巴公司為解決龐大的乘客需求,增加由中途站豐景園開出的特別班次,解決總站經常已客滿的情況,亦主動增設44A1線,平日與星期六由寶田單向開往上水,行車時間約為33分鐘,疏導44路線。

葉文斌批評運輸署往往需區議員請願才會正視小巴延誤問題。

  另一條同公司的小巴路線44A(往返屯門和上水)及44B(往返屯門和落馬洲)在過去三年已增加兩輛小巴,及更換九輛十九座小巴以紓緩脫班問題。運輸署亦曾於今年三月初上午繁忙時段實地調查,當時並沒出現脫班情況,乘客平均可於約六分鐘内登上小巴,故認為大致可應付乘客需求。

  葉文斌相信運輸署有向小巴公司施壓及監管,但署方回覆議員卻欠缺效率。他曾向當局反映小巴服務質素欠佳,並獲承諾在大概14天內書面回覆,但「回覆都只表示收到郵件,我們要等多一至兩個月或兩至三個月才收到詳細回覆。」葉文斌批評,當局的書面回覆較「官腔」,沒有具體改善措施,要靠區議員請願,才能迫使局方正視問題,「回覆只提及如『小巴公司營運艱難』的說話,服務其實沒有很大改善。」

  葉文斌指出,縱使現時有部分小巴座位增至19座,但也要開出四至五個班次,才相等於加開一班小巴,不足以應付需求。而現時交通政策亦無法不斷增加座位數目,即使改裝成20座或21座小巴也不能來滿足長途需求。

官僚作風無視問題

  往返九龍塘和紅磡的13號專線小巴,途經九龍城區多個交通繁忙的路段,如德民街、紅磡道、馬頭圍道、土瓜灣道及亞皆老街等,平均15至20分鐘一班,惟其嚴重脫班亦為人垢病。由於港鐵觀塘線延線及沙中線工程施工,小巴行車常受阻礙,導致班次不穩。運輸署於2015至2017年平均每月亦接獲四至五宗脫班投訴。

  九龍城區區議員何顯明表示,以往13號線只有兩輛小巴輪班,約需一小時才有一班,現在增至四輛小巴輪班,大約三十分鐘就有一班。雖距離承諾時間十五至二十分鐘一班車仍有距離,但問題已有改善。不過他發現觀塘延線開通後小巴需求減少,小巴公司不願投入高薪聘請司機,導致出車率低,形成惡性循環。「就算有車都出不了。」何顯明補充,在繁忙時段,乘客僅坐滿三分之二的小巴座位,非繁忙時段則只有兩三個乘客,空車亦曾試過。

  何顯明擔心沙中線落成後將分薄小巴客源,威脅生存空間。他曾與其他區議員就問題與運輸署溝通,建議當局調節或重整路線,但當局並無反應。他批評當局做事作風官僚,往往 「煮到埋嚟先食」,欠缺長遠交通規劃,「五年後,甚至七至十年後,區內運輸系統如何去調節呢?舊有路線又如何處理呢?我似乎看不到運輸署有心處理問題。」

不可忽略輔助功能

  同屬九龍城區的區議員助理任國棟亦覺得,鐵路服務在繁忙時間已經飽和,尤其是過海路線。若政府未來運輸發展仍側重於鐵路網絡,忽視區內其他交通工具,如小巴及渡輪的發展,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鐵路服務便容易癱瘓,牽連甚廣。「即使鐵路公司立刻有替代服務及補救措施,例如安排臨時接駁巴士,但長此無法解決問題癥結。」

  運輸署表示曾要求營辦商加強與前線人員溝通,以及定期與小巴營辦商舉行會議,亦曾與營辦商商討修訂行車路線,如改經新柳街及漆咸道北而不經土瓜灣道,及增設短程輔助服務路線往來紅磡至法國醫院等,以提升路線營運效率及穩定小巴班次,但方案在諮詢期間遭到反對,最終未有實施。針對司機脫班嚴重,當局表示已即時警告營辦商,並會密切監察專線小巴的服務水平。

  本報記者曾就小巴脫班問題分別向44號及13號的營辦商運泰實業有限公司和海龍專線小巴有限公司查詢,惟至截稿前仍未獲回覆。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