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自面對 心結難解 學童難逃抑鬱桎梏
2015年9月,學童自殺數字打破紀錄,引起社會反思:是什麼把他們逼上自殺的絕路?今年衛生署以「抑鬱症」作為世界衛生日主題,鼓勵抑鬱症患者尋求協助,但有患者反映,當年學校社工不足,見面次數少,作用有限,至今仍未走出抑鬱桎梏。有精神科醫生指,部分家長不接受兒女患上有抑鬱症,令他們延遲治療,冀政府多加宣傳。
記者:陳偉城 敖靖雯 潘芷婷 張琳宜
編輯:黎嘉裕 余妙玲
攝影:敖靖雯 潘芷婷 劉俊霆
版面編輯:張琳宜
「抑鬱症是一個絕望的問題,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患上抑鬱是一個軟弱的表現,好像我一樣,會想表現得強大及堅強。」作家盧斯達中三時遇上哲學難題,苦思讀書、上學、會考及上大學的意義,但一直未找到答案,同學又不願意和他討論,因而感到苦惱。他漸漸無心向學、厭世、與社會完全失去聯繫,慢慢產生抑鬱。
每逢上學,盧斯達便會出現胃痛和周身骨痛的生理病徵。初時他不以為意,並未求醫,學校亦沒有關心他為何曠課。「老師打算解決我多於幫我解決問題,每天打電話來只會問我為何今天又不回校,是病假還是事假,對學校來說只是行政問題。」他指出,學校的查問只是應付行政需要,而非了解學生問題;老師不但未有深入了解抑鬱症,也不會思考他缺席請假背後原因及動機。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2016年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個案數目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900宗,增至2015至2016年度的28800宗,增幅超過五成。若教師懷疑學生有精神病,需要專業評估或諮詢服務,可以透過學校社工與相關學生和家長溝通。
盧斯達曾經接見中學駐校社工,但因為見面次數少,他認為對紓緩抑鬱症幫助不大。「我一星期只能見一次社工,見面的對答沒有甚麼特別,根本沒有幫助。」他認為,社工只是協助校方了解學生,但未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反而藥物的幫助會更多,「服用抗抑鬱藥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改善心情。不過藥物也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如睡眠失調。」

盧斯達中三時患上抑鬱症,其後休學兩年在家「避世」。
社工不足 難供協助
「我覺得有情緒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有些學生情緒問題來源是讀書。」資深社工王志平表示現時中小學駐校社工不足夠。他假設學校有一千名學生,但只有一位社工,若果同時有最少一成人出現情緒問題,一位社工要照顧和協助一百個學生,是相當困難。按照現時政府一校一社工的政策,一個社工根本不能同時幫助多名學生。
「市儈地說,如果一校兩社工,那人工便是乘二。一位社工的工資是一萬至兩萬(元)不等,全港學校的費用將會是數以億計。」王志平理解政府的無奈,指出若政府撥出龐大資金讓學校聘請社工,而最後成效好,會有其他團體仿傚,希望撥款獲得資助,如傷殘人士希望取得資金興建無障礙通道,政府未能照顧社會各方需求。
因此,他認為政府不應該只發放資金,而應聘請或培訓更多的專業人士照顧有情緒病的學生,例如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主要為15歲或以上的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他們的家屬或照顧者和區內居民,提供社區支援及康復服務,包括個案輔導工作、外展職業治療服務。有需要人士可自行向中心申請服務,不會收取任何費用。

資深社工王志平鼓勵市民多參與社區親子活動,讓多更多家長能夠關心自己的子女,從家庭入手解決學生的情緒問題。
輪候需時 影響治療
完成中三後,盧斯達決定退學,經姐姐的教會朋友介紹,決定向私家醫生求診,最後確診患上抑鬱症。一年後,盧斯達拿著私家醫生的轉介信,前往公立醫院繼續求醫。他認為政府醫院藥費雖較便宜,但服務隨便,每次看診只有15分鐘,而且政府資源不多,如果一個患者想在公立醫院求診精神科,新症輪候時間很長,「患者可能未等到已經跳樓死了。」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的中位數為58(個)星期。
2016年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精神健康政策方向是鼓勵社區支援及日間護理服務,並提供必需和必要的住院服務。盧斯達認為政府只是表面地要求大眾關注,而非勸喻患者求醫。「治療抑鬱症是漫長的過程,患者要建立一套與自己相處的方法。」他總結指,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患者需要理解與接受自己。「就算求醫,康復路上也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力。」
家長誤解 延遲診斷
精神科醫生蔡永傑認為,健康的學生不在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方面都須有良好發展;一旦失衡,抗壓能力便會變得薄弱,以致神經系統出現異常,持續了一段時間後,造成抑鬱症。他直指香港政府對學童情緒病的支援,以及專科醫生人數嚴重不足,建議投放更多資源,而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亦是病人康復的關鍵。另外,他曾看到有部分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兒女有抑鬱症,認為抑鬱症等同精神病,令他們遲遲未能接受治療。他認為政府應該多宣傳抑鬱症,令社會不要負面標籤抑鬱症。
「雖有家長發現子女出現胃口轉差、食慾不振,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是小朋友自己認為有問題,但家人認為小朋友根本無任何問題。當小朋友提出求診時,家人會感到奇怪,認為子女正常為何要看精神科?」另一精神科醫生何浩賢亦看到同樣情況。他指出,學童一般在接受治療後數天已見好轉,若治療見效,未來一個月便可完全康復,情況穩定後再進行鞏固療程,全程約需時半年。

精神科蔡永傑醫生他指出有部分家長抗拒 自己的兒女有抑鬱症,認為抑鬱症等同精神病,令其子女過遲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