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不少香港學生都會租漫畫和看電視。時至今日,科技發達,智能手機尤其盛行,一機在手便能閱讀電子書。實體書店式微,曾經無比風光的漫畫店亦無法倖免,走向夕陽。

記者:嚴杏意 潘芷榕 陳家瑩
攝影:陳家瑩
編輯:方樂貽 鄧卓玲
版面編輯:何妙容

 

何振強曾在油麻地鬧市中開設漫畫放題館,當時是全港第一家以茶座形式經營的漫畫店。他說昔日閱讀漫畫風氣甚佳,館內生意旺盛,更在全港掀起一股熱潮。

愛書開店 風光無兩

「就像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以前每個人都應該要看漫畫。」在何振強的童年,小孩子沒有太多娛樂,看漫畫十分普遍。家家戶戶的小孩每天也手捧一本,他亦漸漸養成看漫畫的習慣。長大後,眼見日本漫畫茶座成行成市,香港卻沒有同類店鋪,令他萌生開店念頭。

1999年他開設香港首家漫畫茶座,顧客只需購買茶點,就能「任看」店內藏書。漫畫迷想看個夠本,坐上一整天也沒有問題。嶄新的經營概念吸引數十家媒體報道,勾起大眾好奇,漫畫迷蜂擁而至,「有些客人很誇張,每個周末都在店內待上六、七個小時。」

位於炮台山的再生書店,老闆廖了一指,開店除了因喜愛漫畫,更由於漫畫書很快售罄,經常找不到想看的期數,所以在1996年開店,專售港式及二手日本漫畫。適逢香港漫畫的黃金時期,當時一個大商場可多達六、七十間漫畫店 ,每逢出版當日更大排長龍。

走到隔壁的123漫畫精品專門店,專售二手漫畫及精品已有十多年。老闆黃國興不時有熟客光顧,偶爾還有來自星馬、台灣和內地等的海外客人,「一群熟客從小光顧到大,要找甚麼書都會來找我們。」

何振強雖離開漫畫放題館多年,仍珍藏着喜愛的漫畫。(陳家瑩攝)

九十年代是香港漫畫業無盡風光的十年,漫畫放題館儘管是當初的佼佼者,亦難逃結業的命運。

前路渺茫 後繼無人

何振強當年帶起熱潮後引來模仿,生意變得艱難。堅持八年,在2007 年轉讓他人,及後店鋪數度易手,最終結業。看着近年潮流不斷改變,他對香港漫畫業並不樂觀。網絡普及, 國內催生大量非法網站,日本漫畫出版後,內地留學生可即時翻譯並上傳。相比之下,實體書出版速度難以追上,自然流失讀者,「這是世界的大勢所趨,根本無法反抗。」

廖老闆的書店只租不賣,大受網上漫畫的打擊,他更透露加租潮令不少行家難以應付,自己的店鋪亦曾因此搬遷,失去固定客源。「生意一年比一年差」,儘管黃老闆累積一群熟客,他亦不禁輕歎現在年輕人很少看漫畫,一班老讀者逐漸退下,若要漫畫業再有起色,需要新血注入,可惜近年香港新晉漫畫家少之又少,現役的多是二、三十年的資深漫畫家,難有新鮮感。

何振強指未來十年都不會出現新晉本地漫畫家,恐怕後繼無人,預計「香港漫畫會在五至十年內死亡」。香港漫畫市場過於狹窄,聘請漫畫家與印刷成本過高,商家難以回本, 要振興漫畫市場並不容易。另一邊廂,香港人一貫的「速食文化」,甚少有人細心欣賞漫畫,辜負漫畫家的一筆一劃。

每個行業都有興衰,「在香港,靠開漫畫店謀生已經不可能」,廖老闆見證着同行接二連三結業,早沒有太大感觸,剩下的唯有唏噓。

夕陽行業 見步行步

他告訴記者,漫畫店只是他的副業,還需靠正職幫補才能勉強營運,相信未來的路更難走。

黃老闆表示不論製作還是出售漫畫,很多行家都未能做到收支平衡。堅持開店是因為租金尚能負擔,不過買書的讀者愈來愈少,即使租金再低廉,恐怕亦無法繼續經營,「我們也不知道還可以捱多久,可能只剩兩三年也不為奇」。

「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但最後還是要結業」,黃老闆輕歎,曾經風光一時,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漫畫店,下一代未必能遇上。

123漫畫店老闆黃國興看着同行一個接一個結業。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