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口面膜無中英標籤 或致誤用
日本及韓國護膚品種類繁多,多間韓國化妝品牌進駐香港市場並設立門市,本地零售商亦引入日韓品牌的化妝品及護膚品。記者發現市面上部分進口面膜的包裝上沒有貼上中文及英文標籤,並未清楚列明產品的成份及使用方法,有機會令消費者誤用產品。
記者:方諾琳 陳靖祺
編輯:黎蕙珊 張琳宜
香港現時沒有法例專門規管美容產品,亦沒有訂立美容產品標籤制度。記者到大型化妝品零售商莎莎的分店,發現大部分由日韓進口的面膜,並沒有貼上標示成分、有效日期及使用方法的中文標籤,而只有少數面膜的包裝上印有英文成分列表。記者就進口面膜標籤一事向莎莎查詢,但莎莎拒絕回應。
除了大型零售商之外,坊間不少有「水貨店」售賣由日本及韓國進口美容產品。記者到訪兩間專門售賣日韓面膜及護膚品的「水貨店」,發現商戶均在每項面膜的貨架上貼上中文標籤,列出主要成份及使用方法,但面膜及包裝盒上則沒有相關的標籤。其中一間商戶指出,暫時未有客人反映於該店買的產品有導致敏感的情況,而且已在貨架上貼上詳細標籤,認為已有足夠保障。另一間商戶則表示已向進口商了解過當中成份才會入貨,而且對日韓面膜的質素有信心,以後會對成份多加留意。

面膜琳琅滿目在零售商並排出售。
經常使用面膜的方先生表示,自己選擇面膜時會先考慮產品的製造地,然後再考慮面膜的效果。他指出,如果面膜沒有標籤列明產品成份及製造地,會令他選擇時失去信心。另一面膜用家麥小姐表示,許多面膜包裝上並沒有貼上中文及英文的標籤,許多時候自己要特地上網找用法及成份,感到困惑及不方便,亦不知道網上的教法會否有所誤導而失去其效用。

方先生即使不了解面膜的使用方式,仍會選用進口面膜。
消委會亦呼籲消費者,不應購買成份標示不清楚的美容產品,若產品成份有問題或會致敏,皮膚有機會出現異常反應。消委會建議市民購買護膚品前,先向店員索取試用裝,塗在手腕內側或頸背,觀察皮膚有否過敏才決定是否購買。

零售商陳列大量來自日本、韓國的面膜。
欠專門條例規管
一般在香港市面出售供市民使用的消費品,包括化妝品及護膚產品,產品安全均受《消費品安全條例》所規管。目前本港的《消費品安全條例》沒有要求化妝品或護膚品必須列明詳細成分列表、有效期、使用方法等,只要求銷售者在產 品上加上適當標示,以確保消費者不會誤用或錯用。而根據《消費品安全規例》第 456A 章,凡消費品或其包裝應該標記有關於該消費品的安全存放、使用、耗用或處置的警告或警誡,須以中文及英文表達,而有關表達須清楚可讀和放置於消費品或包裝部份的顯眼處。

部分進口面膜沒有任何中文或英文的標籤。
香港海關負責執行《消費品安全條例》的工作,會定期抽取產品樣本交由政府化驗所測試。海關表示會參考國際間所採用的相關安全標準或指引,測試產品是否達到合理的安全程度,有需要時會徵詢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