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覺得「海星的文具」有點耳熟?或許你曾在社交網站上分享過他的故事,對這個「海星的文具」老闆有一點印象,記得他因出生時的醫療失誤,外貌有別於常人,令他即使大學畢業後,亦因其外表而受盡歧視,無法執起教鞭,輾轉下轉行在網上售賣文具。今天,你還記得他嗎?

記者:何逸蓓 劉翠瑚 吳詠琳
編輯:李峻逸 張倩欣 黃宝儀
攝影:劉力田

去年8月,網上有媒體分享了「海星的文具」老闆——王培淼的故事,亦為他的生意帶來轉機。節目播出後,其社交網站專頁一夜間多了萬多個讚好。王培淼說:「(這)讓我感受到傳媒的威力。」但好景不常,熱潮在兩星期後減退。半年後,王培淼在專頁上屢發帖文求援,其一帖文更坦言文具店「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呼籲群眾購買文具支持他。

熱潮退卻 陷入困境 

事實上,有網台會不時用大字報替這間文具店宣傳,而且每次都有幾百至數千個分享,但文具店的生意依然不見起色,令王培淼不得不發帖求援。即使如此,現時的生意仍然十分慘淡,「以上方法不太奏效,好像逼人幫我散貨、博同情,現在不會用這個方法。」

王培淼認為,香港人的熱心只是一剎那,唯一能堅持的似乎只有打倒梁振英。「就算是(反對)釋法,遊行人數都遠低於我們的想像,香港被錢麻木,沒有這麼熱心。」他又舉例,指現在沒有人再關心今年在迷你倉火災中殉職、消防隊長張耀升的遺孀和兒子。他認為,香港人不是冷漠,但善忘,期望大眾關心的是公義的問題,而不是八卦新聞。

作為一家之主,他亦要肩負生計重擔。幸運的是,家人亦都支持他創業:「多謝家人願意資助少許,遇上困難時,真的很幸運。」現在能自力更生賣文具,也是因有一位好心人供貨給他賣,平時親戚更會替他到內地取貨。

外貌特殊 受盡歧視

中學時期的王培淼,因外貌不討好而遭受同儕欺凌,把垃圾桶的粟米塞進他的嘴裡,令他留下陰影。雖說他中學時的恩師曾勸他:「你不可以做一些對人的工作,要做幕後的工作,例如設計、寫書、研究。」但懷有一顆教師夢的王培淼沒有聽從恩師的勸告,依然堅持做教師,結果被歧視的惡夢伴隨他離開校園,進入職場。

擁有教育學位的王培淼,很理所當然的邁進教育界,曾做過教師和教學助理各一年,但都因外貌問題受盡歧視。「有次代課,校長一見到我便說:『你只可以代一日。』然後就把我解僱,以免我嚇壞學生。」這經歷令王培淼感到非常委屈,自此也找不到教職,也沒有做過任何正職。

縱然身為天主教徒的王培淼,在旁人眼中,他似乎沒受到天主的額外眷顧,但他堅信天主會帶領他走出美好人生。或許上天關了他一扇門,卻為他開了另一扇窗,王培淼找到一個兼職,令他有重回課室,給予他很大成功感,「雖然課室嘈吵,但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老師,至少我在學校中。」課堂上,王培淼除了傳授知識,也會教導小朋友要在逆境中含笑,不要放棄,勇敢面對困難。現在的他,可以很坦然地說:「曲折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不同風雨、歧視、風浪;幸好身邊有很多小天使願意幫助我。」即使目前他的文具生意仍遇上很多困難,但他相信只要多方面做宣傳便仍有生路,暫不考慮轉行或做別的工作。這種樂觀心態,或許就是令他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原因。

不平則鳴 

王培淼平日除了打理文具店生意,亦不時關心社會時事,本年六月發生的迷你倉大火後,他曾在報章撰文,抨擊針對張耀升遺孀的言論,為張耀升遺孀發聲。他亦曾撰文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小組,調查迷你倉大火的事因,呼籲政府盡快公布調查報告,雖然事不關已,仍處處勞心勞力。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