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施政報告提及香港在需要時或退出聯合國難民公約,財政預算案則披露 2016/17 年度預計處理免遣返保護聲請的總開支逾 17 億,社會上有輿論希望政府堵塞「假難民」湧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不過,有組織認為香港有責任正視難民問題,培訓專業人員分辨真假難民。

記者、攝影:劉螢諭 張倩欣 楊匯琳 鄭雲風
編輯:馬文軒 曾穎怡 盧善瑩

在香港申請酷刑聲請,申請者需聲稱在 原本居住的國家,受到政治迫害或 酷刑而到香港尋求政治庇護,再由入境署審批,不過進度一直緩慢,至今已累積達 11,000 宗未處理聲請。《財政預算案》預計 2016/17 年度,有 8.3 億元用於為酷刑聲請者提供人道援助,社會有輿論認為需要檢視難民政策,特首梁振英更於《施政報告》提到,需要時可能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申請眾多難分辨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葉國謙表示,香港有不少「假難民」,循不同途徑非法進入香港境內,再提出免遣返保護聲請。他認為這些難民並非受政治迫害,或受天災戰爭影響,而是為了尋求更好生活而偷渡來港,亦即所謂「經濟難民」。他認為香港不能無條件承擔所有人道責任,應分辨哪些是真正受壓迫的難民,哪些是來香港只是想尋求更好生活的「假難民」,認為這些嚴重浪費納稅人金錢,更打算在立法會及全國人大會議中提出相關問題,絕不能容忍難民問題衝擊本港市民的利益。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教育幹事劉尹渭。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教育幹事劉尹渭。

「假難民」增加了政府對難民的開支,更有意見指會影響治安,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教育幹事劉尹渭表示,「假難民」確實要驅走,但要分辨真、假難民並非易事,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政府人員、聯合國難民署認可的人員、熟悉聯合國難民公約的律師等人向聲請者進行過面試,才可知對方是否真難民,否則應一視同仁。她指出,普通人未接受過專業訓練,根本不會知道如何審核難民身份,政府應增加資源於培訓工作人員,令他們熟知國際難民的標準。

人道援助受質疑

劉尹渭則指出,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每月只能靠政府 $1,200 現金券人道援助,及 $1,500 的租屋津貼,根本不足夠應付生活,在一些情況下,更可能出現數個互不相識的人,合租一間只有一張床的「劏房」。而且現時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劉尹渭認為等同剝奪他們自食其力的權利,違反基本人權,令生活更困苦。她表示「難民」是一個全球關注的議題,他們尋求庇護是基本人權,「踢走」難民不是治本的解決方法,各國地區包括香港都有責任去處理難民問題。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

張超雄批評退出公約建議草率,認為香港應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協助難民。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退出公約是輕率的決定,香港作為國際城市若退出有如倒退,恐成笑話一則。他同意要拒絕經濟難民來港,但他認為香港應在能力許可範圍內援助難民。他認為香港政府一直視難民為負擔,不願正視及處理問題。他建議政府應容許難民在特定條件下工作,例如讓難民為政府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工作,讓其自力更生之餘改善部分行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