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籍兵當道 本地球員難發圍
內部矛盾 十一月舉行的世界盃外圍賽,中國對香港一戰成為城中熱話,引起港人關注港足熱潮。擁 23 名球員的香港代表隊中,有多達七至十名「入籍兵」,即近半數為外籍球員,有聲音質疑香港是否過份依賴入籍球員,反扼殺了本地年輕球員的發展機會。
記者:李海澄 林曉晴 劉泳瑤 陳百賢 胡沛怡 梅展豪
編輯:陳雅如 靳亦玲 張瑋庭 鄧瑋然 陳樂怡 王潔恩
外籍球員連續在港住滿七年後,便可正式成為入籍球員,為香港代表隊效力。現役香港代表隊球員之中,新兵保連奴便是眾港隊入籍球員之一,成功取得香港特區護照後,便即獲選為港隊正選。
或抑本地球員上陣

甄力健認為本地球員較缺完善訓練。
標準流浪隊助理教練甄力健表示,引入高質素的入籍球員,可以幫助本地華人球員成長,有助技術提升。他指,曾經有試過「全華班」出賽,但礙於本地球員人數不足,且可觀性不高,故此最終還是需選用入籍球員。他稱:「若本地球員有潛質,也會盡量給予較多機會出賽。」
縱橫本地球壇 23 年的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指,為了避免影響聯賽成績,香港不少大球會大多都不願意給予年青球員太多上陣機會。而且,不少外援球員來港後,旋即成為球隊主力球員,甚至帶領整支球隊,大幅壓榨本土年青球員的上陣時間,結果,令一些年青球員或因見缺乏發展機會而選擇退役。
入籍質素高成威脅
甄力健指,外國球會多有自己的訓練基地,能集中訓練球員,入籍球員因自小在外國接受較完善的訓練。 相反,香港礙於球會多半缺私人足球基地,難以每一天都為球員提供訓練。因此入籍球員實力一般都較本地球員高。
現役港隊代表中的本地球員陳俊樂指,香港球員在本地青訓制度下,訓練著實不足。加上,港人始終較注重學業,專注足球訓練時間較少,培訓難度高。他認為入籍球員的能力和身體質素較高,對本地球員會構成一定競爭威脅。
東方足球會青訓、現效力標準流浪的許嘉樂表示,年青球員最重要是有上陣機會,但香港職業球會不多,令不少年青球員缺乏足夠出陣機會。他又指,外援球員不論身體質素和技術都比本地球員優勝,令本地球員較難與他們競爭。
非對抗乃良性競爭
新任標準流浪隊長比圖,自零七年來港至今八年間,曾到飛馬、東方等多間球會落腳,並於一四年取得香港身份證後,正式獲資格代表港隊上陣。比圖認為高質素的入籍球員加入港足,能提升球隊整體實力。他又指入籍球員與土炮球員之間並非互相對抗,而是良性競爭,不論是外援還是本土球員,只要有實力總能獲上陣。香港足球總會主席梁孔德指,「不應將球員分成入籍同本地,全部也是香港代表隊。」

比圖指入籍兵對球隊及球員均有幫助。
他亦認為兩者之間是公平競爭,有競爭下自然會有進步,最重要是看球員狀態和表現,只要球員有水準就能獲得機會。
特稿:青訓資源不足
香港太陽國際體育會總監陳志康認為,入籍制度長遠必然會減少本地青年的上陣機會,但入籍球員對香港隊實力有所提升,入籍制度仍有其必要性,關鍵在球會需於青訓和入籍制度中取得平衡,但青訓對不少球會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球會視青訓為負擔
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稱:「不是間間球會都會注重青訓,所以近年國際賽成績,青年球場水平不斷下降。」陳志康亦指出,不少球會的青訓對球會自身來說都是負擔,一來港超聯規定了球會最少要有四隊不同的梯隊,二來青訓發展費用多半全由球會支付。
陳志康又批評政府沒支援本地球會的青訓發展,他指現時球會青訓或足球學校等全靠些有心人去支持,政府僅是租予場地給球會。他認為球會需要基本支援,如場地配套。標準流浪隊主教練甄力健亦曾就訓練本地球員時指,若政府能分配球會私人球場,則可以分配更多時間加強訓練球員。

陳志康斥政府僅只租予場地。
香港足球總會主席梁孔德指,一些國家如荷蘭、西班牙,都曾因青訓不足以令足球發展出現斷層情況。為確保港足未來持續發展,積極培訓青年絕對是重要方向。梁孔德認同,本地青年軍對港足未來發展好重要,「我們現在會有很多青訓工作。在政府及賽馬會的資助、加上足球熱潮的推動下,令贊助商增加,足總得以有更多資源推行針對青訓的五年發展計劃。」
足總認推青訓重要
他指幾年前因為體育學院採用精英制底下,沒有年青運動員的出現;但團隊運動不能這樣計算,需要普及性訓練,並需許多人參與其中,「所以計劃不但在各區召集青年,還會在由十八區所劃分的四區中提拔精英,以提拔他們成為港隊球員。
梁孔德指,在五年發展計劃計劃中,將有技術專員教授兒童,從四歲開始進行技術訓練,十二歲時會加上體能訓練。除了發展男、女子足球外,還會推動五人足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