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奏手中琴 何卓彥
【本報訊】一年一度世界級本地音樂節Clockenflap 於上月舉行,本地唱作人何卓彥在雲集世界各地優秀音樂人的舞台上,拿著一個小小的口琴悠悠吹奏。在香港這個屬於他自己的地方推廣口琴,是何卓彥一直夢寐以求的一個目標。
記者:陳詠? 黃錦瑜 湯鈺賢
編輯:陳宗澧 鄧安琪 周重延
攝影:劉力田
何卓彥可謂出身於「口琴世家」,父親何百昌是香港知名口琴樂隊—─「英皇口琴五重奏」成員,亦是香港口琴協會創會會長。他坦言自小已極受父親影響,「年紀小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肯定甚麼是成功、甚麼是我要追求的事,但爸爸就做了個模範給我。」他笑言自己還未出生時,已每星期聽到父親與樂隊練琴,亦是這情意結驅使他唸書時加入了學校的口琴隊,「爸爸吹口琴,自己則在英皇書院玩口琴隊,得到很多前輩鼓勵,都令我特別喜歡口琴。」
他的父親是口琴協會的創辦人,因此他認為推廣口琴的行動是一代接一代的承傳,可惜吹口琴在港並不普遍。「去到外國的世界舞台比賽或演出,他們會驚訝原來香港人這麼厲害,但回到香港則默默無名,完全沒有人知道這件事。」但他深明在港建立一種文化是絕對需要時間,「可能不是我這輩子能做到的事,但我希望能在自己出生之地去告知港人,其實香港是有一群這樣 (演奏偏門樂器) 的人。」
永不放棄吹口琴
何卓彥由六歲起習琴至今,除了剛考入大學時,需要面對生活與興趣的抉擇,他直言對口琴「沒有想過放棄」。當時因擔心投身音樂行業未能維持生計,因此毅然選擇修讀高薪厚職的職業治療學系。但經過幾年演奏口琴的經歷,所得的成就及經驗使他對整個人生目標更加清晰。他認為自己不是追求朝九晚五的辦公生活,亦相信若為口腹之慾而放棄音樂,日後必定會後悔。「我寧願放棄生命中其他東西,而去堅持做這件事。」雖未想過放棄,但習琴十多年的他少不免會遇上瓶頸。他在2013 年獲得口琴世界冠軍後,開始疑惑下一步的去向,「即使我拿了世界冠軍,仍然沒有人認識我。」這使他決定接觸更多新事物如搖滾樂、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等,但當接觸的東西越多,對前路越感迷茫。因此他向著名爵士樂音樂人羅尚正(Ted Lo) 請教,使他發現當遇上困難時,一個能接受不同事物的心態十分重要。
由作詞至混音均一手包辦的何卓彥,這些年來得到最深刻的體會是要懂得尋求協助。他認為混音和錄音是創作音樂過程中最難的部分。他覺得自己的結他造詣不夠強,因而決定日後有關混音的問題均會尋求別人的幫助,「因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你可用一個人的力量去集合一班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大得超乎想像,或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何卓彥指自己創作音樂,不是想要去超越其他音樂人,而是想用自己的方法去印證身邊的環境和時代。正如英國著名樂團披頭四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 所說,作曲是來自念頭;音樂家是反映這個時代。
音樂譜人生價值
音樂對何卓彥而言「超重要」,他坦言:「若非音樂,我不會思考很多有關人生目標的事情,如我在時代的定位。若我只是隨主流當白領上班,我不會考慮自己在社會和歷史中的角色。當我需要去創作,看到大師的傳奇訪問,甚至與他們交流,都會令自己有更多機會去思考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與我將來的人生方向都有很大關連。」音樂仿如他的人生導師,帶領他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苦苦練習得來的成果總會有人欣賞。2009 年世界口琴節是何卓彥最開心的經歷,他憶述當時整個口琴隊為了準備到德國比賽,在籌備比賽的幾個月內每晚練習至凌晨才回家。直到比賽當天大家都表現得相當合拍和動聽,令他們感到熱血沸騰,「當吹到最後一個音時,那種感覺更難以形容,是整個人都被熱流衝擊的感覺。」表演結束,全場觀眾站立拍掌,當他們回到台下時,掌聲仍持續不斷。他指像是這次的經歷不可能是一個人就做到,而是需要一眾人團結合作、辛苦努力譜寫出來的成果。
何卓彥的音樂路走到今天,對未來亦有不少計劃。他希望於2016 年能舉辦一場屬於自己的音樂會以及推出唱片,做自己認為最瘋癲、最不能預計的事。
後記
記者小時候亦曾接觸口琴,數十元的小玩意,不到兩星期,未曾考究其型號就放棄了。訪問前不曾想像過香港有如此世界級的口琴好手,也難以想像年僅廿來歲的何卓彥為了口琴,而堅決繼承著父親,延續這薪火相傳的推廣口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