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坊間新興一種醫生-「BB 醫生」,這群「醫生」是年齡介乎六個月至六歲的小朋友,定期被號召到各區的院舍或安老中心探訪長者。部分家長曾憂慮中心和院舍的衛生情況,會使年齡幼小的兒童感染細菌。
1502P406


記者:楊頌雯
編輯:劉旭霞

參加活動的家長認為「BB 醫生」探訪活動有意義,可以為長者帶來歡樂。不過,部分家長亦擔心小朋友會

「BB 醫生」為長者帶來歡樂。

「BB 醫生」為長者帶來歡樂。

在活動中感染病菌。

第一次讓一歲多的女兒擔當「BB 醫生」的李小姐稱:「始終需要長時間接觸,不知會否有很多細菌。」

育有兩名子女的吳太,帶同四歲的長女「視察」環境後,對中心環境情況感到放心,認為下次也可帶兩歲的兒子來。

「BB 醫生」創辦人李冠翹對此回應,機構衛生準備充足,不論小朋友、家長還是長者,在每次活動開始前,都要先經過酒精消毒和探熱測試,確保衛生。記者發現不少家長在參加首次探訪後,均認為院舍的衛生情況並不如想像中憂心。

李冠翹補充,小朋友和長者的患病情況有差異,小朋友經過患病或會令身體產生抗體,從而加強了抵抗力;但長者患病卻不會因而產 生抗體,反倒令情況更嚴重,甚至有機會將病菌傳染至院舍內的其他長者。

他又強調,現時家長已懂得去衡量參與活動的安全性,不會讓生病的小朋友出席,避免交叉感染或傳染長者。

不宜迫子女參與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

一部分家長因擔心院舍和安老中心之衛生情況而不欲子女參與上述活動。另一部分家長,則不斷鼓勵子女參加此項活動。他們希望子女藉探訪長者時的「天才表演」環節,接觸更多不同的人,訓練膽量,從而塑造外向性格。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指,家長不應透過參與活動,改變子女的性格。據他多年觀察,未見有例子證明外向的小童長大後一定比內向的小童為佳。「一個小朋友很能幹,又經常願意與其他人溝通,並不代表他將來的性格特別優勝。」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