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瑤(新傳系)
[ 第六屆恒基温暖工程基金傳播獎學金「最佳評論」優異作品 ]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接收着各式各樣的資訊。有人說,現今新聞的價值愈來愈低,新聞資訊處於極度娛樂化的狀態。的確,現時資訊似乎一直在退步。我將在本文指出現時資訊(新聞報章及網上內容)的某些特點,並加以分析和評論。
首先,針對新聞資訊,現在的報章都報憂不報喜。你可能會覺得報章本來就是要報導社會發生的悲劇。但這裏並非想說社會的慘劇不值得或是不應該報導,這裏想指出的是,報章內容偏向負面的生態愈趨嚴重。依稀記得以前的報導都總會有些喜訊,不會整份報章都瀰漫着憂愁的氣息。你可能又會說:「因為現今社會在退步,悲劇四周,根本沒有甚麼喜訊可以報導。」而事實上,現今社會在健康、經濟、知識、科技等都有所進步和突破。但根據美國實驗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在TED分享的一個圖表,當中指出於人類各方面都在進步的數十年間,《紐約時報》的用詞愈趨負面,而世界的廣播也隨之變得愈來愈憂鬱,最後達至現在報憂不報喜的「常態」。而造成現況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接收資訊的我們。「某國貧窮人口減少了30%」、「某國50年沒有發生戰爭」,這些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頭條,你亦無可否認自己對於偷姦劫拐、災難死傷的內容更感興趣。而正因人們的變態心理,新聞媒體明白「流血才有頭條」(If it bleeds, it leads)的道理,最終令報章內容傾向負面以吸引讀者眼球。
網上資訊方面,互聯網的假資訊日益增加。隨着科技的發展,似乎只要有一部電話,所有人都能成為記者。而我們吸收資訊的渠道不再只限於新聞機構,更多的是來自普通網民,甚至一些「內容農場」。傳統新聞機構的內容大多經過調查或有可靠的消息來源;但現今網絡上的資訊來源神秘,真假亦難以求證。同時讀者的病態心理,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使網上充斥着不同嘩眾取寵的文章。為了提高點擊率和賺取利潤,各網站或網民不惜一切去吸引讀者的眼球,有的更散播不實消息,以達至某種利益。
讀者一般都認為自己能夠分辨資訊真假,無奈假資訊也在「進步」。它們善於利用假冒的消息來源,令讀者以為內容有根據。例如:「根據英國研究,情侶一年平衡吵架312次」。但事實上,這只是某家具品牌網站的投票結果。相信文章加上「研究指」、「專家指」等用詞已經令不少讀者掉進假資訊的陷阱。更可悲的是,有多少讀者真的會去追查內容的真假、質疑消息的來源?許多人口中掛着「Fact Check」(事實查核),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今年6月份,一個名為patcopets的Instagram 帳戶,表示用戶將他們的帖子轉帖至自己的限時動態,並追蹤其帳戶,他們就會為受虐待的小狗捐款。善良的網民紛紛轉帖,patcopets的帖子瞬間佔據了整個Instagram。做善事當然好,但網民幾乎沒有質疑過其真實性。事後到網上查看patcopets的背景,發現沒有任何資訊。同時,他們最後也沒有提供捐款的證明。這反映了網民對資訊不太敏感且防範意識低,雖然轉帖這行為對個人來說沒有影響,但這間接幫助一些疑似詐騙的組織宣傳。
傾向負面的新聞、誇大的假資訊,現今資訊內容漸漸退步。而就如上述所說,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導致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因為新聞或網上資訊會因應讀者的「胃口」而做出不同的「菜式」。因此,若要糾正這種歪風,就必須靠我們去改變自己的心態。我們應抱持好奇及好學的態度去接收資訊,積極涉獵更多不同範疇的新聞,不只局限於自己有興趣的標題及內容、或只看一些娛樂新聞。當我們調整自己的「胃口」,新聞機構和網上平台才會創造更多不同的「菜式」,並提升品質。在讀者和作者共同進步時,讀者也要對資訊抱持懷疑的態度,畢竟資訊世界是個浩瀚的海洋,尤其網上資訊的散播更難規管。所以我們要盡量查實真相,確認資料來源,做一個精明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