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恒(新傳系) | 第五屆恒期温暖工程基金傳播獎學金「最佳解釋性報道」得獎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重挫全球經濟,各地未能正常通關,本港不少公司的運作和業務均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年中央及港府均大力推動大灣區發展,鼓勵本港企業開拓相關市場,究竟進軍大灣區是否最佳出路?背後又有何困難及考慮?
劇情遊戲公司:難符審批要求 棄內地入台灣
王兆聰 (Janus) 是真誠工作室的創辦人,公司主要製作中文劇情類遊戲,客群來自台灣及香港居多。他慶幸疫情對公司打擊不大,仍能收支平衡,「我們的 product (產品) 都是自主研發,做完就上載至網上平台售賣,沒有實體店。雖然未有增長,但沒有跌幅已經非常好」。不過,他表明不會前往大灣區發展,「當內地公司都要『往外走』, 進軍全球市場,不只留在內地,(返大灣區) 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跟不少本港企業一樣,王兆聰過往曾嘗試把遊戲於內地推售,惟因政策和評審機制過份嚴苛,令他有所卻步,「太多的制肘、太多的要求,變相要花很多功夫適應」。公司的遊戲以奇案及推理題材為主,他認為符合準則相當困難,例如遊戲內不得出現中文以外的語言、不得有血腥等暴力畫面,「死人已經不行,還有很多其他規矩,要花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知道審核結果,當中更有機會被大公司如 bilibili 插隊,小型和獨立遊戲要突圍而出,實在相當困難」。另外,產品要打進內地,必須以極低的價錢出售,「一定要『監平監賤』,不能自持遊戲質素好而以較高的價錢出售,一定沒有人買」。
王兆聰舉例,工作室早期推出的推理遊戲「小林正雪」雖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惟政 策修改後,遊戲因不符規定而被迫下架。為了重新上架,團隊需把遊戲作出大量改動,
「例如刪去部份字眼、動機等細節,更需改掉整個故事,作為創作人真的非常痛苦」。最後,他把遊戲變成「試玩作品」才能順利上市,避過規管,公司只能賺取微薄的廣 告收益。
「香港元素」難在地化 收支平衡即可
至於香港市場,王兆聰認為,香港人普遍追求大品牌,獨立遊戲較難進佔主流,遂把業務集中於台灣,「以香港本土市場為主打的作品,風格與台灣同類作品相近,亦沒有語言問題,不用修改作品迎合,台灣市場的收益已佔公司過半」。外國市場方面, 除翻譯成本,他認為要做到在地化亦有一定困難,「外國人不理解『香港元素』,例如遊戲以全廣東話配音,在外國不能以此作賣點,因他們聽不懂,所以需要再作修改收費方法」。
王兆聰稱,其公司製作的遊戲不算「特別賺錢」的類型,只要於既有範疇上推陳出新, 並追求不同產品的獨特性,收支平衡即可,故滿意現有規模;至於能否擴充業務,便 要視乎其下作品有否於市場彈出再決定。
創科公司:成本低市場大 進軍大灣區好處多
不過,「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主要發展創新科技,包括擴增實境技 術 (AR)、人工智能 (AI)、物聯網 (IoT) 等的創龍集團,早於 2019 年已進軍大灣區。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鄧文俊 (Sky) 表示,本港業務發展開始穩定,而且港人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亦較內地人低,遂決定進軍大灣區,「很多技術很容易觸發人們對私隱、數據存取的安全性等問題和疑慮」。他又指出,內地的租金成本僅為香港的三分之一,亦有各種補貼,「一定會提供落地補貼和租金補貼,部份城市甚至有免租優惠,更甚者,連水電費都不用交」。另外,宣傳平台受眾多也是優勢之一,「在內地,放上抖 音宣傳,可能已有數千人下載,人均宣傳成本只需花約 50 至 150 人民幣 (折合約 60 至180 港元);但在香港,人均成本需約 1,500 港元,受眾數量亦較少。」他直言:「完全想不到為何不發展內地市場。」

疫情來襲,內地和香港兩地未能通關,公司不少項目需要擱置或推遲,鄧文俊舉例說:「我進行中的教育平台,整個市場銷售,包括代理、補習社、教育機構、師資等,有很多合作關係要商談,現在不能通關,整個計劃都要推遲。」被問到為何不用 Zoom 等視像軟件協助,他直指這種做法不適用,並指內地主要依賴路演、展覽等線下活動進行宣傳,亦需親身會見對方老闆,「要在飯桌上跟他結成朋友,慢慢建立關係和信任,合作才有機會成事。」他亦表示,內地市場的變化甚快,部份商機或許已被對手搶佔先機,或是因經濟放緩,而令產品欠承接力,故公司現階段會穩守本港基地,將來發展須待兩地正常通關後再作判斷。
研發業務北上銷港跌幅疫下仍有一至兩成增長
不過,集團的整體業務在疫情期間,每月仍然錄得一至兩成增長。鄧文俊慶幸,公司把部份研發團隊及業務遷至內地,抵銷香港業務因社運及疫情帶來的跌幅。「所有線下活動均取消,例如有大型銀行,2019 年社會運動爆發,年會、國慶、聖誕活動全數取消,今年更不可能有活動了。若沒有把握 [發展] 內地市場的機會,只留在香港,後果不堪設想。」他續指,內地業務的增長,更令他擴充業務,成功於東莞松山湖以及珠海高新科技園開設新公司。
長遠而言,鄧文俊表示,公司將由項目為本,轉為集中開發新產品和平台,包括最近研發的智能家居養老方案,「香港有多達 116 萬獨居長者,疫情之下不能外出,加上社工人手不足,上門探訪大減,港府又暫未有政策幫助他們。通過研發智能產品,冀能更方便地進行遙距監察及支援」。產品計劃先在香港推出,然後進軍內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以幫助更多獨居長者。

經濟學者:大灣區經濟增長強勁 進軍機會多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內地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本港企業更應前 往大灣區發展,「第一季增長已達 18%,出口亦全部反彈」。若單談創科及科技行業, 他直指留在香港無市場,「香港市場有限,又沒有軍事工業,而且從業員工資不高, 根本無得做」。他認為大灣區有不少大企業、人才及資金進駐,「不只是做APPs,有心做科技產品的,要target一個更遠更大的市場」,指到大灣區發展,機會遠比香港優勝。
現時中美關係緊張,中國經濟亦將以內循環為主導,但莊太量仍對大灣區的經濟前景感到樂觀。他強調,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的貿易逆差日益擴大,而中國順差擴大後,香港亦從中吸納不少資金。不過他強調,企業如何擴充,仍需按照其業務及市場而作出決定,不可過份集中單一市場。
副稿
過半年輕人不願赴大灣區發展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去年年尾公佈大灣區發展調查結果,發現本港不認同大灣區的青年較 2018 年大增近 2 倍,不願前赴發展者更佔過半。有學者認為,本港青年普遍對內地觀感負面,而不斷的交流活動亦可能弄巧反拙,更難吸引他們前往大灣區發展。
該會於去年 9 月至 10 月抽樣訪問 1,009 名 15 至 39 歲青年,不認同大灣區發展的受訪者佔約 33.3%,較 2018 年的 11.6% 上升接近 2 倍;更有過半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較2018年的31%上升約 20 個百分點。不過,身在廣東省的受訪者中,有64.6%指相比2 年前更願意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就讀香港樹仁大學新傳系的四年級生Toby指,自己現階段不會前往大灣區發展。他表示,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都在香港,而且內地的生活方式和限制亦較香港多,「很多菜式未必合自己口味,而且不能用Facebook」,擔心自己未能適應。不過,他認為在內地發展和居住較外國有一定優勢,「位置上起碼較接近香港,而且語言相通,物價亦算便宜」。
鍾劍華: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不同 令年輕人反感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內地和香港矛盾日益嚴重,而不斷的交流活動亦令年輕人對內地失去興趣,甚至令他們反感。他指出,隨著年輕人長大,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若前者與內地的模式出現衝突,更有機會令他們過往建立的好感一 鋪清袋,「曾經有個年輕人,高小至初中已先後參加過 4 次交流團,但高中起已抗拒, 他指自己中四時到上海交流,發現不能上Facebook,感覺很差」。
鍾劍華亦認為,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不論語言能力、人脈等方面皆較內地生遜色;而內地和香港局勢轉變,令香港不是大灣區規劃的優先考量,區內其他城市亦有意取代香港的角色,強調「所謂機遇一定無香港人份」。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重申,香港年輕人對大灣區的發展十分重要,無論他們在哪裏發展, 都可充分發揮香港既有優勢,也可貢獻大灣區。
民政事務局的書面回覆則指,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期望年輕人能抓緊發展機遇。港府亦會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邀請粵港兩地機構加入,通過建立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