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須改變 港人始有「安樂窩」

(張仲華攝)

梁政滔(新傳系) | 第五屆恒期温暖工程基金傳播獎學金「最佳評論」優異作品 

香港人煙稠密,寸金尺土,房屋問題良久都未能解決。根據調查機構Demographia 202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香港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的市場,港人要不吃不喝逾20年才能支付「離地」的樓價「上車」,實在慘絕人寰。要解決房屋問題,港府絕對責無旁貸,除了要改革現有政策和制度外,亦應具備大膽及突破的思維,多管齊下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首先,港府有必要改革的是《城市規劃條例》,因現有條例繁複,拖慢發展進度。根據民建聯《收回土地條例》法律解讀研討會的一份報告指出,現時城規會審批改變土地用途項目的時間長達10年,而即使城規會及規劃署同時審批同一項目,審批時間仍需約9年。繁複和冗長的審批制度導致有地用不得,有樓建不到,最終苦了一班遲遲未能「上車」的港人。因此,港府絕不能坐視不理,應盡快修訂城規條例,加快土地審批進度,才能善用那些正在「養草」的土地。

其次,坊間一直認為本地房屋供應緊張,某程度上是由海外或內地人士購置本地房屋用來炒賣所造成,故港府亦可考慮增加現有買家印花稅,進一步遏止非香港永久居民購買本地住宅。現時,非香港永久居民購買香港住宅時只需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對海外富有投資者而言,這15%就如到餐廳「加一」給小費一樣,少得不會吝嗇計較。港府何不大幅提高相關印花稅至30%,甚或40%,進一步壓制海外人士「炒樓」的情況?此舉一出,雖然一定會引起部份持份者反對,但每個地區政府都應以本地人利益為先,為本地人謀福祉,確保港人能買港樓。因此,「加稅防海外人士炒樓」的做法實屬理所當然,港府根本無需理會海外人士的反對聲音,對他們溜鬚拍馬。

而在收地建屋方面,港府亦應改轅易轍,以更大膽及突破的思維辦事,果斷收回有用的土地資源。還記得2019年,行政會議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意見,決定局部發展32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用作興建公營房屋,而餘下的140公頃則不會作發展。此決定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港府膽小如鼠,怕得罪富有人家,寧願犧牲普羅大眾的公共利益?其實,西貢滘西洲、石澳、深水灣、跑馬地和愉景灣等地區均有高爾夫球場,關閉了粉嶺這個,也不見得富有人家會沒處打球。港府何必為了滿足少數富有人家的一己私欲,而扼殺大部份港人希望「上車」的願望?港府絕對應大膽和果斷一點,直接收回整個高爾夫球場,盡快為港人提供足夠的房屋單位。

除了粉嶺高爾夫球場外,港府還需大膽及突破地收回的,還有位於新界大量已改為貨櫃場、回收場或車場等的棕地。根據《香港政府憲報》,港府於1997至2017年度期間總共引用了《收回土地條例》169次,即平均每年僅使用條例8次以收回棕地等不同的土地。港府何不大膽一點,主動和多些向不同的棕地負責人交涉,嘗試收回更多土地?可幸的是,港府2019年宣布會於未來5年多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共450公頃的土地,但港府絕不能就此作罷,放慢手腳,日後仍需加大力度,繼續按此方針辦事,收回更多土地,才能有足夠土地建屋。

另外,香港島嶼的運用亦值得港府大膽和突破地考慮。根據地政總署的數字,全港擁有逾260座島嶼,而即使是面積只有約五個維園大的馬灣,人口亦逾15,000人,故港府可積極考慮發展無人島嶼的可行性,盡量「住得一啲就一啲」。其實,位於港島鶴咀以南的螺洲及大嶼山以南的大鴉洲土地面積皆比馬灣大,分別佔地119及120公頃,如港府願意探討發展這些無人島嶼,釋放相關島嶼的發展潛力,某程度上亦能解決一部份人的房屋問題。不過,港府仍需思深憂遠的就是能否為相關島嶼提供交通及生活配套,即使沒有車路抵達,港府亦應為島嶼居民提供渡輪服務,方便他們出入;而即使居民全日「足不出島」,居民亦應能於島上自給自足,購買到日常生活所需。

香港房屋問題盤根錯節,自回歸以來已一直困擾港人。歸根究底,港府絕對難辭其咎,因過往政策不到位,不夠力,導致土地資源錯配,地產商主導土地房屋市場。港府日後可做的就是大刀闊斧改革現有政策和制度,並以大膽及突破思維辦事,港人才有望早日「上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